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

能源研究所

来源:      字体选择:       时间:2016-04-10

   一、能源研究所基本情况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始建于1978年,省编委批准能源所编制40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节水节能及新材料领域的研究,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1988年科技体制改革中被定为财政补助2/3的差额事业单位。
  2002年河北省公益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中,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被定为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同时改名为河北省能源研究所,编制24人。
  2006年省科技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根据省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我所的实际情况,联合下文将河北省能源研究所的经费补贴方式改为财政定项补助的事业单位(全额事业单位)。
  2009年,河北省能源研究所改名为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现有编制内人员23人,包括聘用人员共有40多人。编制内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7人),中级职称人员8人,初级职称人员1人。在这些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4人,三层次人才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名,硕士5人。
  二、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工作职能定位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主要围绕新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利用技术规范、工业领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学科领域,开展新能源材料和环境材料、工业节水及污水资源化、地源热泵及浅层地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河北省新能源及工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服务。
  三、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科技开发服务平台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工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中小企业节水减排公共服务示范机构和河北省地源热泵技术检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建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应用联合实验室,与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有河北省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新材料”重点学科。
  四、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近几年取得的成果
  在近10年,能源研究所共承担指令性科研课题1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30多项,石家庄市重大科研项目8项,河北省科学院科研项目50多项。共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0多篇。有40多篇被SCI或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有16项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五、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科研用仪器设备
  能源所现有仪器设备总额达1500多万元,设备数量500多台(套)。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6套,40万元以上设备8套,20万元以上设备14台套,其中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凝胶渗透色谱仪(美国);元素分析仪(德国);X-射线衍射仪(日本);差示扫描量热仪(德国);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美国);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美国);热重分析仪(美国);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美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荷兰,中国)和液相色谱仪(美国)等。其中,有10余台设备是国际最先进的设备。
  六、单位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
  本单位的现有科研人员中,45岁以上的占35%,45岁以下的占65%,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大多数。因此,年轻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对我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我所专门制定了关于人才引进、培养和有关待遇的实施意见。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对现有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位的年轻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我所编制已满的情况下,对引进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提供和研究所在职人员同样的待遇。为鼓励年轻科技人员尽快脱颖而出,在年度考核中,每年保证所级优秀人员至少有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员。在人才的建设方面,实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政策。
       七、能源研究所项目的研究、开发、转化和服务情况
  近几年,我所在工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污水资源化、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地源热泵复合采暖制冷技术及聚酰亚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形成了我所的特色,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有些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在工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污水资源化研究领域,“磁场、静电场和环保型共聚物联合节水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针对目前所有的工业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普遍采用非环境友好的含磷系列产品,易造成环境污染且水处理成本高的问题。自90年代开始,进行了磁场、静电场和环境友好型阻垢分散剂协同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该研究领域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20多项。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被SCI和EI收录3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1项,三等奖9项。目前该项目的研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开发出环境友好型水处理药剂共3大类10余个品种,开发的磁场、静电场和环保型水质稳定剂联合水处理装置正在进行模拟实验,近期将在一些典型企业进行试验示范。这些产品和技术有望部分或全部替代目前通用的水处理剂和工艺,将为我省工业企业的节水减排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在节水减排技术服务方面,截至目前,已为河北钢铁集团、石药集团以及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00多次,累计节水3亿吨,节水总额10亿多元。
  2、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
  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合作项目“掺杂钒锰铁/锂系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顺利。该项目是针对目前磷酸铁锂系正极材料比容量较低而且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而开展的。在前期高温固相法制备掺杂钒锰铁/锂系复合电极材料实验室小试基础上,对复合电极材料进行了原位碳包覆及无机纳米离子掺杂改性研究。在0.1C放电倍率下,掺杂钒锰铁/锂系复合电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60mAh/g以上,1C放电倍率下循环300次后复合电极材料放电比容量基本无衰减,仍在150mAh/g以上,这一电化学性能指标达到了目前国内同类生产工艺的领先水平。目前该正极材料正在进行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其放大和中试实验设备已全部到位,近期将进行放大和中试试验。项目的完成将为提升我省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提供技术支撑。
  3、地源热泵技术研究
  “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采暖制冷技术”项目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研究为我所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目前,我所建立了我省唯一的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复合数据采集试验平台。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3项,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起草了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二五规划。独立开发出了土壤热物性测试设备,针对地源热泵工程项目中的设计、热源和系统管路等问题,为河北省地源热泵工程项目提供节能检测及技术服务300多次。目前已提供100多次岩土热物性测试服务(例如: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项目的土壤热物性测试均由我们承担)。
  4、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
  “聚酰亚胺功能高分子材料及聚氨酯阻尼材料的研究”项目开始于90年代末,在此研究领域,曾承担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30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聚酰亚胺的研究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了高性能聚氨酯阻尼材料和耐高温耐磨损聚酰亚胺合成新工艺,生产出了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减隔震支座、耐2500C以上的聚酰亚胺制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桥梁、汽车制造等领域。
八、能源研究所未来发展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工作将面向河北经济主战场,与河北的经济建设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总体部署。继续按照河北省科学院“服务河北,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和河北省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新材料”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努力工作。深入开展“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科技双进”和“四个对接”活动,围绕决策咨询、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2015年具体工作如下:
  1.决策咨询方面
  针对河北省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强化能源科技支撑、服务能源产业发展、推动节能技术应用、提供能源决策咨询”为宗旨,为我省能源产业发展、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保证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
  2.科技攻关方面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科技攻关将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相关技术研究、工业节水及污水资源化技术研究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体工作如下:
  (1)继续与中国科学院工程过程研究所合作,开展新能源和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究,重点开展新能源材料—掺杂钒锰/铁锂系电极材料的研究和环境材料—高新能碳基电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聚酰亚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2016年底完成锂离子正极材料放大和中试试验室以及锂离子全电池生产线的建设和运行。开发出碳气凝胶成型工艺,研制出吸附电极模块,进行小型电脱盐实验研究。
  (2)开展地源热泵相关技术的研究,针对地源热泵应用过程中的设计、热源和管路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进一步解决地源热泵推广应用过程的瓶颈。
   (3)开展工业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认真搞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力求从机理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实现突破,力争在二区以上SCI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章;开发稀土永磁-高压静电-环境友好型水质稳定剂协同水处理新工艺技术及装置并建立试验示范点。继续开展海水高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研制高性能环境友好型海水淡化阻垢剂及海水脱盐新技术。
  3.科技服务方面
  利用我所现有的河北省工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示范机构和河北省地源热泵技术检测中心三个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为河北省工业企业提供水质检测、性能评价、技术升级、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的水处理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我省建立节水型企业和减少水体对环境的污染提供支撑。积极为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节能减排提供支撑,积极开展土壤热物性检测和地源热泵项目节能检测服务,为我省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4.人才及科研团队方面
  加快团队的建设步伐,实施人才提升工程,加快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和联合承担科研课题,选送科研骨干到中科院进行深造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九、能源所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科技人才缺乏,吸引人才的手段措施需加强和完善。随着我所的不断发展,承担的课题数量越来越多,科研任务和工作量越来越大。能源所近几年每年承担科研课题都在10项以上,其中省级以上5项左右,科研任务比较艰巨。由于我单位事业编制(24人)较少,在编制内引进高水平科技人员受到很大限制,既使有一些专业对口的高水平科技人员想来所工作,但考虑到个人的一些基本保障问题无法解决,而另谋它路。但为了高质量及时地完成承担的科研课题,除在职科研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外,不得不聘用编制外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工作。而临时聘请的科技人员工作延续性差,这样以来,给我们高质量的完成科研任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在编制少的情况下吸引高水平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法,为引进高水平人才创造条件,使引进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并安心进行科研工作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
相关文章
08-18·[通知公告]河北省科学院2023年单位预算信息公开
08-18·[通知公告]河北省科学院2023年部门预算信息公开
08-18·[科院新闻]能源研究所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08-18·[科院新闻]地理科学研究所组织开展全员消防安全应急演练
08-18·[科院新闻]应用数学研究所与河北科技大学续签实践教育、大学生就业基地协议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北省科学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 冀ICP备13013201号-1
电话:0311-83015021 地址:石家庄市友谊南大街46号 E-mail:hebeikexue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