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信息公开
改革创新合作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院况简介

来源: 时间:2023-03-12

河北省科学院作为省政府直属部门和全省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承担所属单位的人事、编制、财务预决算、国有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应用基础、战略高新技术、重点公益性科学研究;组织所属单位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市、县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基层科研课题征集;参与全省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承办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组织开展国际、省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历史沿革

省科学院始建于1978年,占地207亩,建筑总面积8.3万平方米。设院机关和激光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后更名为自动化研究所)、沼气太阳能研究所(后更名为能源研究所),编制665人。1996年成立“机电一体化中试基地”,形成了“一院八所”基本架构,总编制838人。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激光、自动化、机电、微生物研究所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削减编制396个。2002年科技体制改革,应用数学、生物、能源、地理四个事业研究所减编205个。2021年院属四个转制研究所完成了公司制改革。

(二)机构设置

院机关内设机构9个:综合部、组织人事部、科技管理部、产业发展部、条件财务部、老干部管理服务部、后勤服务中心、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直属单位8个:其中地理、数学、生物、能源4个研究所为事业研究所;激光、自动化、微生物、中试基地4个研究所为企业研究所。新型研发机构4个:河北省科学院巨鹿应用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科学院双碳技术研究院、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京津冀城乡系统发展研究院。国家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1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筹)。

(三)编制及人才队伍

全院事业编制为237个。其中,院机关编制60个,地理所编制75个,数学所编制48个,生物所编制30个,能源所编制24个。截至2021年12月,全院共700余人(含事业223人),正高职称73人、副高职称126人,博士41人,硕士12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0人、第三层次4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院首席专家7人。为满足科研工作需要,4个事业所编制外聘用科研人员101人。

(四)科研平台建设

建有6个省级研发平台:河北省工业测控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工业节水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病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信息安全认证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地理信息开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河北省气相法金刚石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设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与中科院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建有河北省科学院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期刊《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和省级学术期刊《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我院是“河北省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动化研究所被工信部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微生物研究所获农业农村部授权“河北省中小企业微生物发酵技术服务平台”;生物研究所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环境毒理检测实验室”。

依托各研究所技术优势,创办了河北普莱斯曼金刚石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河北桑沃特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华烨冀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保定鲜尔康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发起成立了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河北省区块链联盟。

(五)主要成果

以建设创新型河北为己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发展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建院以来,先后承担了“863”“973”等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基金课题800多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8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60余项,授权专利300多项、软件著作权200多项。创造了多项第一:金刚石制备关键技术设备为国内首创,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研制出河北第一套字词一体汉字操作系统;制造出河北第一台大功率CO2激光器;研发河北第一套核子秤;第一个成功转化了小麦联合固氮菌;形成亚洲规模第一的生物钾肥示范基地;第一个对曹妃甸深水港开展前期研究。三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铁道轨温内应力测试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应用于青藏线、正太线等重要铁路线。